一、为什么要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兵法》中关于战争谋略的论述。原文叫做“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里的“殆”是指危险。这虽然是战场上的规律,但是在商场、考场又何尝不是这样!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生命成长施加影响的过程。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人对人的影响过程。
但是,教育有好坏优劣之分,有高效低效、无效有效之别。好的教育可能在方法、途径、手段、形式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是就其核心理念来说应该是一致的:就是对一个生命进行“真、善、美”的引领。真:学真知、求真理、做真人;善:存善念、为善举、做善人;美:欣赏美好事物、追求美好生活、成就美好人生。
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们的愿望,孩子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这是孩子的想法。当孩子的想法和我们的愿望基本一致时,教育的效果会更明显。当孩子的想法和我们的愿望相悖时,我们该怎么办?我想很多家长都曾因为这个矛盾而困惑。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真的了解孩子,甚至也不那么了解自己。我们说不清自己究竟想什么?要什么?也不清楚孩子究竟想什么?要什么?我们经常在不知己也不知彼的状态下对孩子进行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知己知彼。“己”不单单是你自己,还包括其他家庭成员,如你的另一半,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还包括家庭的环境、经济状况等;“彼”除了你的孩子,还应该包括孩子的朋友圈情况,孩子所在的学校情况,甚至还应该包括孩子未来发展相关的政策和资源。
知己知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需要时间,需要精力,还需要虚心学习的态度。我们常听说一句俗语:知人知面不知心。从某个角度来说,知人不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虽然孩子和你生活在一起十几年,但是你经常觉得他和你很陌生,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其实,你对自己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在这个世界上,最难认识清楚的恰恰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无法客观地观察自己的行为,主要靠别人的看法分析反观自身,而且这其中还一定会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识。
尽管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难就放弃作为。因为我们希望给孩子好的教育,有效的教育,适合他发展成长的教育。不适合的教育一定不是好的教育。不管别人如何成功,你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但是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二、如何知己知彼?
(一)如何知彼?
这里的“彼”主要说两个方面:孩子和政策。
1.知彼之一 ——读懂孩子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读懂自己记得孩子。
学习——孩子要学习,做父母的也要学习。除了学习你自己的业务知识之外,还应该学习教育孩子、了解孩子的学问、方法。比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常识、家庭教育的艺术等。要善于汲取别人成功的经验,避免别人犯过的错误。要虚心向一些过来人请教,向有关专家请教,丰富自己的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
观察——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在自然状态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看到一个人的真实面貌,看出一个人早已养成的习惯。观察孩子的人际交往;从孩子的朋友圈可以获得有关孩子社会活动方面的信息。观察孩子的成绩变化情况;家长可以从成绩表中捕捉到孩子在学校的许多信息。成绩表有时就像晴雨表,背后隐藏着众多起作用的因素。
了解——了解的对象包括孩子的老师、孩子的同学、你的亲朋好友。了解哪些东西呢?
主要三个方面:
(1)孩子最近在做些什么?跟什么人一起玩?
(2)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有哪些?
(3)孩子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是否遇到困难?是否需要帮助?
分析——观察、了解基本信息之后,要对孩子的情况做一点分析,至少有两个方面:
(1)孩子属于那种类型?
从不同的侧面给孩子画画像。比如:孩子的性格是什么类型?冲动型、温暖型、偏执型、懦弱性;开放型、内敛型、自闭型等;比如孩子在学校属于什么类型的学生?领袖型、跟班型?还是智囊型、逆反型?孩子在家里属于什么类型?是孝顺,还是忤逆?是乖巧还是任性?比如智力方面,孩子属于聪明一类,还是智力平平?甚至智力偏低?比如孩子在同伴眼里是什么样的人?好相处还是不好相处?是喜欢帮助别人还是经常为难他人?是慷慨大方还是喜欢讨别人便宜,等等。
(2)孩子的优势和不足有哪些?
这也是分析的重要内容。教育究竟是取长补短还是扬长避短,我们不去争论,因为不同的教育制度以及不同的年龄阶段,要求可能会不一样。比如为了应试我们有时不得不取长不短,依据所谓的“木桶理论”;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我们自己的生存和对社会的贡献往往靠的是自己的一技之长,教育应该更加倾向采取扬长避短的策略。不过无论是取长补短还是扬长避短,首先我们的知道孩子真正的优势和不足。
2.知彼之二——读懂政策
政策主要是指与孩子教育成长息息相关的政策与规定。主要包括考试招生政策和学校教育要求。
高考招生政策。分为国内高考与出国留学两个方面:
国内高考政策:(1)考试方案;(2)评分标准(分数与等第);(3)录取方案。
出国留学政策:(1)去哪个国家?选什么专业?(2)申请哪几所学校?需要怎样的条件?(3)相关国家或学校有哪些优惠政策?
学校政策。(1)学校对学生的常规要求有哪些?(2)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案?(3)学校对学生的奖惩制度?(4)学校对特殊学生有没有特殊规定?(5)学校需要家长们给予哪些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如果你想了解孩子,这些与孩子息息相关(包括当下的教育与生活还包括未来的教育与生活)的政策制度或规矩你都要很好很认真地去了解,否则就就很难理解更谈不上如何指导孩子的成长了。
(二)如何知己?
1.知己之一——我是谁?
我是谁?我绝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担承这多重任务,扮演者多重角色的一个家庭成员。这里的我只着眼于和孩子相关的我。那么我的多重角色有哪些呢?
(1)作为孩子父母的“我”——这是你生物学意义上的角色,是你其他角色的基础。
(2)作为孩子监护人的“我”——这是你法律意义的角色。在孩子未成年之前,你是他的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承担管理责任,也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3)作为孩子成长导师的“我”——这是你的教育角色。孩子从一出生起,你就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地扮演者教育孩子的角色。除了教孩子学说话,扶孩子学走路外,你更时时刻刻为孩子的德行养成做着示范和榜样。
(4)作为孩子经济担保人的“我”——这是你的社会角色。孩子的教育、生活都需要经费,这是你必须提供的。想想那些为了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的蜗居在大城市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们,在座的各位父母是很幸运的。尤其是希望吧孩子送出国外留学的家庭,需要承担一笔不菲的费用,不管你有怨还是无悔,你总是要想办法提供。
(5)作为学校教育责任共同体的“我”——孩子首先是你们的,现在也是学校的,当然还是国家的未来。学校和你都是教育的主体,既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也是为了社会培养人才,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着教育的责任。学校一头连着家庭,另一头连着国家。家长一定要摆正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位置,和学校密切配合,共同用力,而不是把学校当作对手,时刻想着找学校的茬,揪学校的“小辫子”,跟孩子的老师闹别扭。你要明白,学校、家庭与孩子自身目标是一致的,只是所处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有所不同,是最需要合作也只有很好合作才能共赢的。
(6)作为孩子利益相关人的“我”——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情感上,你都是孩子利益的相关人。孩子成长的好,将来事业上有成就,你不仅会获得幸福感成就感,也能从孩子那里得到生活和经济方面的照顾。相反,孩子不成人,不成器,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甚至给社会带来危害,作为父母,你的内心将是满满的痛苦,你个人的尊严将受到一定的影响,你的晚年生活也将难以得到很好的照顾。因此,父母和孩子不仅仅是血脉相连,更是祸福相依。
2.知己之二——我该做什么?
父母之于孩子,因为具有多重角色,因而具备多样的功能。
(1)作为父母:要知道如何给孩子疼爱。爱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是动物的本能。但是作为人,不仅要有爱的念想,还要具备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选择恰当的方式爱。
(2)作为监护人:要对孩子尽管理职责。孩子的衣食住行、人身财产安全、学习交友社会活动等等,你都要保持关注,并及时提醒。对于孩子出现的不当言行以及造成的不良影响,你需要第一时间参与协调解决。
(3)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良好的德育。一个人的品德形成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儿童时期。特别是从出生到入学在父母身边的几年。即使后来成人了,有了自己的判断力,父母的品行和价值观仍然长期影响着孩子。学校教育更多的是给孩子知识,锻炼他们的能力。学校的教育当然也涉及孩子的德育,但是更多的作用是给原来幼小的树苗继续浇水施肥,增加光照。因此,作为家长,你给孩子做了什么榜样很重要,孩子的成长都是在模仿中不自不觉进行的,原来孩子如同一张白纸,开始接受的信息留下的印记是最深的。
(4)作为经济支柱:要保证孩子必要的费用。对于许多农民工家庭,给孩子提供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并非容易的事,他们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并过简朴的生活,有时恐怕还需要借点外债。在座的家长绝大多数是要考虑相反的问题,就是要适当控制孩子的花费,培养节俭的习惯,克服大手大脚花钱的毛病。当然,对于打算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庭,还是需要好好计划一下,毕竟每年几十万元的费用对于工薪家庭还是有点压力的。
(5)作为学校教育共同责任人: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孩子上学以后,更多的时间待在学校里,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时间逐步少了,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占据了主导。家庭教育从主要地位变成了次要地位。这个阶段,家庭教育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配合学校教育,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既学到知识,又增长才干,既提高智商,也训练情商,让学前教育获得的成果得到保持并扩大。
(6)作为孩子利益相关人:要懂得感恩帮助过孩子的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和关怀。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对那些给予孩子帮助的人表达谢意,哪怕就是一句节日的问候,一个电话的祝福,一个短信的致谢。帮助孩子,就是帮助你,你的感恩之心不仅是一种做人的美德,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即使从功利角度讲,这样的教育关系,也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正能量。我们有少数家长,不懂这个道理,以为别人为他孩子做的奉献都是理所应当的,对老师牺牲休息时间给予的课外辅导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当然我们老师可以有这个雅量,不过,做父母的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行为的。
3.知己之三——我已做什么?
这里主要是和回顾反思以下几个问题:
(1)我爱孩子表现在哪些方面 ?方式方法是否恰当?
(2)我管理孩子有哪些必须遵守的家规或原则?
(3)我为孩子确立的做人原则是什么?
(4)我给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保障做得如何?有关费用的提供是否到位?是否合理?
(5)我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做了哪些事情?有没有特别成功或失败的事情?
(6)我为孩子感谢过什么人?我是用什么方式感谢的?
4.知己之四——准备做什么?
当我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还需要做什么?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忘记做的:抓紧弥补;
(2)做的不好的:及时改进;
(3) 新的目标:赶紧规划。
(4)新的规划:尽早落实。
5.知己之五——与孩子的关系如何?
反思你与孩子的关系,不但可以了解你自己,也可以解你孩子。我吧父母与孩子关系粗略地做一个归纳,分为六种基本类型:
(1)无话不聊的朋友型;
(2)相互激励的亲人型;
(3)威严父母与听话孩子型;
(4)互相敷衍的对手型;
(5)话不投机的冤家型;
(6)互相攻击的对抗型。
在座的各位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我想,前三种属于比较好的,后三种
属于需要调整改进的。从(1)到(6),关系的融洽度越来越低,对抗型越来越重。但是总体来说,前三种都能接受,而且可以互相补充。后三种则比较失败,需要反思改善。
三、小结
教育的本质是人对人的影响,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育者不仅了解教育的对象,也要了解自己。因此,教育的有效性离不开“知己知彼”的功夫。相反,如果这个功课没有做好,我们可能会做很多无用功,事与愿违,甚至吃力不讨好。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也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人的价值观形成至关重要。